让儿童的言语生命鲜活绽放

——低年级绘本写话教学课程化探索与实践

曹爱卫

本文获得杭州市语文学科论文二等奖

    [摘要]低段写话教学长期囿于“看图写话”“仿写片段”等写话模式中,导致儿童写话规范有余,灵性不足,容易走入语言格式化的窠臼。本文分析了绘本作为写话教学新媒介的优势,探索了绘本读写“读思写” “读说写” “读猜写” “读绘写”“读辨写”等多种常式和变式,并总结了绘本写话的三大优势,最后对绘本课程如何课程化,提出了构想。

    [关键词] 低段写话教学;绘本写话;绘本写话课程化

一、 绘本:低段写话教学新媒介

绘本,英文名称是“Picture Book”,也有译作“图画书”,是由图像或者图像搭配文字共同来讲述一个故事,是国际公认的最适合幼儿与低年级孩子阅读的图书。

绘本对儿童的作用良多,如:拓展儿童的生活面;提供想象的空间;提供情绪缓解的渠道;培养儿童善良关爱的心;塑造性格和品格等等。单从儿童写话的角度,绘本还具有提供了丰富的写话资源,潜移默化地渗透写话技巧的特殊功能。

儿童对图像,具有天生的视觉审美需求。一本绘本,就像一座小小的美术馆,那些经典的画面,就是一件件艺术作品。儿童对书中动感十足、生动有趣的图画,反应特别灵敏,喜欢在图画中探寻细微的变化。尤其是图像中作为表示意思、暗示意图的媒介,儿童更是兴致盎然,猜测图像表达的思想、情绪、抽象概念等。儿童在读图画的过程中,在视觉触动下,会不自觉走进图面描述的故事情境,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,唤醒曾经相似的生活和情感记忆,逐渐丰富未有的经验,理解未知的情感。读图像,儿童不仅在辨识图像描绘的具体事物,更是在揣摩图像转化成意象的表征,思考图像传递的意义。

一本图文结合的绘本,都会有一个单纯的主题故事,用富有趣味的片段和儿童式的语言娓娓道来。因为文字和图像的有机结合,文字就更易令儿童亲近:文字不仅可以看到、读到,还可以感受到。正如爱德 博士研究所指:脑中的信息若能经过右脑的图像感知,再传达到大脑的语言系统,那么接收到的语言文字信息就不再只是概念的输出,而是经由感觉与情绪交流后的体会,能转化成一幅幅细腻生动的心灵图像。因而,有人说,一本绘本至少包含三个故事:第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,第二个是图画讲述的故事,第三个是文字和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。也就是说,绘本中的文字叙述是一个故事,让儿童敏觉于文字的存在,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趣味;绘本中的图画给儿童提供了多元的想象空间,刺激儿童运用先备知识和经验来解读图画,说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;“图”“文”各种各样结合的表现关系,为儿童的创造性阅读带来无限的可能,会生发出一个又一个充盈儿童个体经验的故事。

不管是“图”,“文”,还是“图”“文”的关系组合,都为儿童练习写话,提供了优秀的资源。当前,绘本已经成为不少低 老师写话教学的首选媒介。

二、 绘本写话的常式与变式

那么,借助绘本进行写话教学,有哪些常见的模式以及变式呢?

(一)绘本写话的常式

1.“读——思——写”模式 

绘本中的图画就像一座座“桥”,连接着文字内容和读者内心。里面的图画,就似活了一般,读者从图画中捕捉到的不是定格的图像,而是“有音乐流动感”的画面,这一张张插画是文本的延续和诠释。

绘本阅读,不应该只局限于有趣的图像,而应当通过图像的示意功能,通过对图像的感知,让儿童运用图画的张力,展开丰富的想象,用鲜活的文字让画面立体、灵动起来,写出“原文本”未表达的故事。

《母鸡萝丝去散步》就是这类绘本中的经典。它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故事:一个是用文字讲述的,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——萝丝穿过院子、绕过池塘……简单描述了萝丝散步经过的地方,还有一个是用图画讲的狐狸追逐母鸡迭宕起伏的故事,这只文字里只字未提的狐狸,它上蹿下跳,跟在母鸡萝丝的屁股后头,一心想把她吃掉,可是却倒霉透顶,出尽了洋相。文字的简洁平淡和画面的丰富有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,读来令人捧腹。

儿童在读图的时候开怀大笑,说明他们画面传递的信息有了交互激荡,已然有所感,有所思,“看”到了画面内部的主旨。此时,再让儿童选择自己觉得最好笑的场景写一写,他们定会兴致勃勃,洋洋洒洒,一蹴而就,且文字中会洋溢出阵阵笑声。

撷取绘本中的一个场景和一位学生的作业,共分享。

母鸡萝丝昂着头,挺着胸,走过院子。这时,紧跟在她身后的狐狸想:“哈哈,机会来了,看我怎么逮住你这只肥母鸡,好好饱餐一顿。”狐狸的眼里只看到母鸡,完全没有看到倒在院子地上的钉耙。他纵身一跃,一脚踩到了钉钯齿上,钉钯柄翘了起来,“砰”的一声,打在狐狸的脑袋上。狐狸被打得眼冒金星,可它不敢叫,也不敢嚷。他可不想让母鸡听到,暴露自己呢!

这样的文字,因为有故事情节为依托,又有具体的图画情境,儿童写时,自然能轻松地入情入境,写起来也就毫不费力了。

    像这样,文字叙述一个简单的故事,图画隐含着更丰富的另一个故事的绘本还有很多。如美国大卫·香农的“大卫”系列(《大卫不可以》《大卫上学去》《大卫惹麻烦》),瑞士莫妮克·弗利克斯的《无字书·大风》克斯等等,都是文字非常简洁甚至没有文字,但是从画面里却可以读出一个又一个趣味十足的故事。这样的绘本能够激发孩子突破时空限制,展开联想和想象,让儿童有话可写,又能写得兴味盎然。

 

   2.“读——说——写”模式

很多绘本,语言非常清新质朴,富有童趣,表述的方式又极为有意思。通过重复的句型、段落和特定的形式,在重复、对比、往返的节奏中,传递出故事的主旨。儿童在朗读富有节奏的语言时,自然而然会触动紧张或舒缓的情绪,与书本产生共鸣。

这样的绘本语言是值得儿童学习和模仿的。儿童在听、读故事的过程中,感悟到故事语言的节奏,继而把绘本语言运用到自己熟悉的、相似的情境中,实现语言的学习迁移。这样获得的语言既有学习和模仿的基础,又有新颖性。儿童不但积淀了富有童趣的典范语言,更为重要的是,愉悦了心灵,丰满了精神。

《逃家小兔》语言就非常富有节奏感。故事讲述了一只小兔子和妈妈在幻想中,用语言玩捉追逐的游戏。兔子说它要跑走了,兔妈妈说:“你要是跑走了,我就去追你,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!”一场欢快而奇特的追逐游戏就这样展开了:

“如果你来追我,”小兔说,“我就要变成溪里的小鳟鱼,游得远远的。”

“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鳟鱼,”妈妈说,“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。”

“如果你变成捕鱼的人,”小兔说,“我就要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,让你抓不到我。”

“如果你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,”妈妈说, “我就变成爬山的人,爬到高山上去找你。”

……

妈妈和小兔子之间富于节奏韵味的奇妙对话,构成了这个诗意盎然的小故事。小兔子还会变成什么呢?兔子妈妈又会怎么去追呢?儿童在阅读的时候,不自觉地就会模仿绘本中的语言格式,进行“我来变变变”:

(1)“如果你变成树,我就变成泥土,躲在你的脚下,让你看不到我。”

“如果你变成泥土,我就变成蚯蚓,给你松土,让你能自由地呼吸。”

(2)“如果你变成树,我就变成蜜蜂,让你抓不到我。”

“如果你变成蜜蜂,我就变成蜂窝,采完蜂蜜你还是会回到我的怀抱里。”

(3)“如果你变成小鸟,我就变成夜空,让你看不见我。”

“如果你变成夜空,我就变成星星,跟你在一起,照亮你。”

更为有趣的是,他们还会几个人合作,挑战自己,“快乐接着变”,好玩又开心:

“如果你变成大树,我就变成火车,呜呜开到远方去。”

“如果你变成火车,我就变成铁轨,让你永远在我身上跑。”

“如果你变成铁轨,我就变成棒棒糖,躲到瓶子里。”

“如果你变成棒棒糖,我就变成大嘴巴,把你含在我嘴里。”

“如果你变成大嘴巴,我就变成长铅笔,不让你放进嘴巴里。”

当教师请儿童把讲的写下来,编制成一本新的自己班级的《逃家小兔》时,儿童能不信心满满,兴味盎然吗?

用精简、有韵味的优美文字来铺陈故事的绘本还有很多。如《小猪变形记》《我爸爸》《我妈妈》《猜猜我有多爱你》等等,不但能深深打动儿童的心,更能打开他们的想象,让他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诗文。

3. “读——猜——写”模式

塞缪尔·约翰逊曾说:“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、最可靠的特征之一。孩子的好奇心总是非常强的。他们总是想探究未知的事物,寻找未知的答案。”绘本故事创设的悬疑,令儿童乐此不疲地参与猜测,每个儿童都希望自己能猜的和绘本描述的一致,他们表达的热情空前高涨。

《苏菲生气了》这个绘本故事,讲一个叫苏菲的小姑娘,因为姐姐抢了她的玩具,妈妈还帮姐姐说话,她非常非常生气,绘本中用了“竖起的头发、狮子、火”等形象,来表现苏菲愤怒的情绪,而后出现了这样两幅图画,文字是“苏菲现在是一座火山,就要爆发。当苏菲生起气来--真的真的生起气来……”

   

苏菲真的真的生起气来会怎样呢?故事讲到这儿,孩子的心会不由自主地拎起来,内心在揣度,在猜测,在根据自己的生气模样编织着故事。

当苏菲生起气来--真的真的生起气来,可怕的事情发生了!她一脚踢翻了地上的玩具卡车,扑到姐姐面前,抓过大猩猩的腿,她叫嚷着:“你不让我,我也不会让你玩的!放开你的手!”

当苏菲生起气来--真的真的生起气来,她就像一座火山爆发了!她气呼呼地冲进自己的房间,“砰”地一声关上门。她在里面尖叫,乱扔东西。苏菲生气极了!

当苏菲生起气来--真的真的生起气来,她可能会离家出走,离开这个让她伤心的家,离开让她生气的妈妈和姐姐。

每一种猜写都烙着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,从心底滋生出的是属于自己的那个故事。绘本中的省略号,往往会出现在前一页文字的末尾,给儿童提供了猜测的想象空间。《爷爷一定有办法》《有个性的羊》《小猪变形记》等绘本,无不如此。

   (二)绘本写话的N种变式

绘本写话的模式还有很多。

如“读——绘——写”模式,即读读绘本故事,根据绘本故事的主旨,推测情节的发展,先画一画情节发展其中的某个环节和片段,再写一写主要内容。如《小猪变形记》,小猪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呢?儿童会画出变成鱼、老虎、蝙蝠等等形状的小猪,再仿照课文的语言对话格式,写一写自己所画的内容。到了二年级,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创作绘本了。这种图文并茂的写作方式,孩子们非常喜欢。有的孩子,甚至到了乐此不疲的程度,因为,他们不觉得这是在写作,而是在玩和创造。

再如“读——辨——写”模式。 绘本的创作主要是面向低龄儿童,情节比较简单,一般围绕主人公讲述一个故事。主人公身上的故事可以影射到故事中配角身上。这样的绘本,让儿童辨一辨,写一写,也是很有意思的。《笨拙的螃蟹》一书中,故事的主角是螃蟹尼尼,配角是章鱼、水母、乌龟,它们最大的缺点又在哪里?这些缺点会怎么变成优点?讲完螃蟹尼尼的故事,教师就可设计“章鱼嫌自己喷出来的汁液黑,太脏了,要把汁液变成无色的”“水母觉得自己的触手太多,把脸都遮住了,要把触手都去掉”“海龟觉得自己天天背着龟壳,太累了,想把龟壳拿掉”三个话题,让儿童辨析:它们的想法对吗,为什么?然后请他们选择一个动物,写一写,劝一劝。

当然,还会有“读——演——写”、“读——变——写”等N种模式。

三、 绘本写话教学优势探析

绘本因其画面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、典型的象征形态、丰富的想象力及诗意的笔触,文字富有自然、美妙的韵律,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,且具有极强的故事性……这些特征都决定了绘本在写话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。

(一)兴趣浓厚

2011版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“对写话有兴趣”。绘本写话课程,就是基于培养儿童写话兴趣为前提的一种课程设计。这样的写话教学,是基于儿童的情感认同,基于儿童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,他们写的是真正自己内心的话语。比如,阅读完《大卫,不可以》后,学生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,把这个和自己几乎“如出一撤”的大卫用语言描述出来。其中一个小朋友是这样写的:

“大卫太想吃小熊罐子里的糖果了!可是他怎么才能拿到呢?有办法了!大卫搬了一张椅子,站在椅子上,他左手撑在柜子边,右手拼命地伸直,再伸直!可还是够不到小熊罐子。大卫伸出舌头,舔了舔嘴唇,咽了下口水,心里想:我一定要拿到糖果!”

这是那种从心底释放出来的语言,是对心灵的解放,是令人愉悦欢欣的。绘本写话没有任何拘泥和限制,可以是儿童观察图画的所见所感,可以是推测故事情节的所猜所问,也可以是围绕故事主旨的所思所想。写话中没有中规中矩的格式,任由儿童在绘本创设的世界里自由翱翔。

(二)创意无穷

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,“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,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,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,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” 。创意表达,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领悟,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本领。

《你真好》是日本绘本大师宫西达也的名著,故事中的霸王龙“嗷呜——”一声出场,一只粗暴、霸道的恶恐龙一下子走到了儿童的面前。随着故事的推进,霸王龙后来交了薄片龙这个朋友,改变了自己的个性,可是薄片龙最后被海底的恶恐龙咬死了。故事的结尾又是霸王龙的一声“嗷呜——”。这声“嗷呜”里面有太多的感情,有太多内容。霸王龙会说些什么呢?

有的说:“你怎么能就这样离开我呢?我们不是说好了永远永远在一起?我不要你死啊!”有的说:“朋友啊,我答应你再也不霸道,不欺负被人了,我不会去找伤害你的恶恐龙报仇的,你放心吧!”也有的说:“没有了唯一的朋友,我又要孤孤单单了!”甚至也有孩子说:“海底的恶恐龙伤害了我唯一的朋友,我一定会找他算账的!”

儿童根据自己对故事、对朋友的理解,写出了独具个性的创意语言。

(三)语言清新

2011版新课程标准指出,儿童要“写自己想说的话”、“要求学生说真话、实话、心里话,不说假话、空话、套话”。这都为我们的习作教学指名了方向。绘本中的文字或交代时空的背景,或串联前后情节的发展,或陈述画面的内容,或说明角色的思维和感受,有时也通过文字图像化的表现传递信息。根据不同的表现需要,文字有的细腻描述,有的粗放简洁;有的平铺直叙,有的婉转动人;有的层层铺排,有的一目了然。但不管哪一种表达形式,都是基于儿童的认知,符合儿童的语言审美,乐于被儿童所接受的。绘本中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,给儿童的语言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样式,利于他们积淀多样化的清新语言。因此,长期在这样的语言的熏陶之下,儿童的语言保持着难得的清新。

《云朵面包》就是一个富有诗意语言的绘本故事。故事中爸爸上班前的语言、动作的描写,语言就非常清新,富有生活情趣。

“糟糕!起晚了!下雨天会堵车的!”爸爸来不及等面包烤好,就急匆匆地拿起公文包和雨伞,慌慌张张地奔向公司去了。

“不吃饭会饿的……”妈妈好担心爸爸。

类似这样的情景生活中是不是经常会出现?儿童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来记录?绘本给儿童这样的回答。有一个小朋友读完《云朵面包》后,这样写自己的上学出门前:

“妈,你帮我拿一下的书包!”我嘴里嚼着面包,含含糊糊地对妈妈嚷道。

“你个小太爷!叫你早点起床,快点吃饭,来不及了吧!”妈妈拎起我的书包,挎在肩上,她拿过我的鞋子,帮我穿,“快,这只脚,套进来!还木头桩子样立在那儿。”

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,不知不觉就把绘本的语言表达运用到自己的写话中了。这样清新的语言,充盈着生活的情趣。

绘本不管是“图”“文”,还是“图”“文”的结合方式,都为儿童发展从“看见”到“洞见”提供了充足的资源,让儿童尽情享受阅读过程中的想象遨游与思维驰骋。儿童以其敏锐的观察、细腻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发现阅读过程中的种种惊奇和美好,进而发展成为创造力——自由流畅的表达自己学习所得的见解和看法。

因此,将绘本引入课堂,让绘本以适切的方式,走进儿童的写话生命,成为他们学习写话的有机组成部分,这是时代的理性选择,也是儿童心灵成长的必然。

 

四、绘本写话的课程化构想

    绘本写话,给低段写话教学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,让清新的写话空气吹拂课堂,吹开儿童的情思。这固然可喜,但,细细思量,如果绘本写话,只是偶尔为之,点到为止,则难以改变当下低段写话教学的面貌。如要走出绘本写话的路子,尚需走课程化的路子——即充分挖掘绘本丰富的语文学习因子,以读带写,以写促读,开发一系列绘本读写课,让绘本成为低年级语文学习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。

首先,要遵循课标,对低年级写话能力点进行系统梳理。新课标对第一学段写话的要求,有如下几条:1、对写话有兴趣,留心观察周围事物,写自己想说的话,写想象中的事物。2、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。3.根据表达的需要,学习使用逗号、句号、问号、感叹号。其中第一条,有这么几个核心词汇需要关注。一是“兴趣”,这是对写话态度的描述;二是,“观察”,这是写话的前提;三是“自己想说”,要求学生写自己的话,不写假话套话;四是“想象”,鼓励有创意的表达。因此,我们的绘本写话课程,要遵循课标的精神,从“激发兴趣”,“培养观察能力”、“倡导写自己的话”、“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”这几个标准入手,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写话绘本读写课程。在选择绘本内容,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,都要充分考虑这几点。

其次,要对课程进行系统周密的设计。这里的设计,有两层含义。一是课程内容的设计。教师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,对绘本进行主题归类。归类的时候,围绕着绘本的主流价值,如“爱”、“生命”、“责任”、“信念”、“友情”、“坚强”、“意志”、“情趣”“动物”“自然”……将绘本分成若干系列,每个系列中,按适合孩子阅读的年级从低到高排列。当然,归类的方法,还可以按照能力点进行。比如,看单幅图写话、看多幅图写话,改换人称叙述,续写……二是教学设计。无论是按人文主题,还是按能力点主题为编排,都需要教师认真备课,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写话兴趣的点,精心设计饶有趣味的写话活动,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,创意表达,否则,绘本写话,就成为了“脚踩西瓜皮”的事儿。

第三,与教材中的看图写话教学适度整合。课本中的看图写话,固然有其不足与缺陷。但毕竟是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。我们尝试运用绘本进行写话,但不要轻易放弃原有的看图写话教学。最理想的状态是,“整合”、“互补”。将1-2年级教材中的写话点,进行系统梳理,讲有些写话内容,整合到绘本课程中去,有些实在无法整合,就仍然按照教材的保留。

第四,合理开发与利用绘本资源。绘本一般比较昂贵,在教学中,学生人手一本,是不现实的。因此,教师可以通过下载、拍摄照片以及和网络QQ群资源共享等途径,广泛搜集绘本,利用PPT进行绘本写话教学。

第五,在教学时间上,保证一周一节。教师要注重激发儿童说写兴趣,当堂写作,当堂的反馈评改,提升学生的说写能力。这样,两学期,至少可以写60篇左右的写话,量和质都有了保证。

绘本读写,是一种新颖的写话教学样式,需要更多的教师一起参与到这一课程的开发中来,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结晶,如此,“绘本读写话”才有可能成为一种全新的语文课程样态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[参考文献]

[1]秦伟.儿童心理学 [M] .台北,新文京开发出版股份有限公司,2005

[2]郝广才.好绘本如何好 [M] .南昌,二十一世纪出版社,2009

[3]王林,余志莹.绘本赏析与创意教学 [M] .石家庄,河北教育出版社,2010

[4]林美琴.绘本有什么了不起 [M] .乌鲁木齐,新疆青少年出版社,2012

[4]周亚芬. 绘本叩开低年级写话教学的大门[J]. 教育实践与科研,2011(6)